NOTE這是一篇練筆文章,內容皆為編造。
蒙斯特(Mungstern)最著名的,是當地的咖啡。與尋常咖啡不同,這種咖啡的原料並不是咖啡豆,蒙斯特人用只在當地生長的帕帕草種子來製作蒙斯特咖啡。
帕帕草與路邊雜草無異,但它的種子比較特別,帕帕草的種子是藍色的,形狀與瓜子相近。帕帕草不開花,種子從莖葉頂端長出。三月的時候,帕帕草發芽;五月的時候,葉子頂端開始出現藍色小點;再過一個月,種子成熟,帕帕草細長而柔軟的莖葉會因為無法承受種子的重量而彎曲,種子因此能接觸地面;最後在八月,種子會斷開與莖葉的連接,在下一次發芽的時間到來之前,長出根莖深入土壤,汲取發芽所需的養分。
蒙斯特人的祖先發現,剛與莖葉斷開的種子有微香,初聞像檸檬,細聞像桂花,聞久了卻又變成松木的味道。敢於嘗試的蒙斯特人將種子曬乾、磨碎後用熱水浸泡,這樣浸泡出的液體也是藍色的,比天空深邃,比海洋明朗。直接浸泡得到的帕帕草種子汁液聞起來有青草味,味道略苦,苦中夾雜著一絲酸澀,但入口後回甜。這種奇妙的味覺體驗讓帕帕汁(最開始是這麼稱呼的)在蒙斯特族開始變得流行。
一名蒙斯特人突發奇想,如果烤一下種子再磨碎會怎麼樣?於是他這麼做了,味道變得大有不同——帕帕汁的口感變得更加綿軟,味道往苦的方向更深了一層,酸澀感完全消失,最後的回甜變得厚重,像巧克力化在嘴裡的最後一刻。帕帕汁的顏色也變了,烤過之後的種子浸泡出來的汁液是淺棕色的,有點像拿鐵。
上個世紀 60 年代,蒙斯特地區被一支德國探險隊發現,他們回國後將探險日誌公開,蒙斯特人的存在第一次被世人所知。在探險日誌中提到的「口感奇妙的飲品」引起了當時著名咖啡師埃德溫(Edwin)先生的好奇。探險隊歸來的次月,埃德溫先生動身前往蒙斯特族所在地;一個月後,他帶著約 15 磅的帕帕草種子回來,並舉辦了一次以帕帕汁為主題的品鑑會,在會上他將其命名為蒙斯特咖啡,雖然這並不是由咖啡豆製成,但其外觀與味道乃至製作方式都與咖啡相近,且具有比咖啡更強勁的提神效果以及獨特的風味,所以將帕帕汁稱呼為咖啡也沒什麼不對(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埃德溫對咖啡的狂熱)。
至此,蒙斯特咖啡正式出現在人們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