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睡觉

| 1 min read

地球上只有极少数生物能做到不睡觉,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在睡眠中度过。

在我初中的时候,从网络上了解到“达芬奇睡眠法”,这个方法主要是将长睡眠分成数个短睡眠,使得每天总睡眠时间减少。我怀着好奇尝试了一次,果不其然一点用没有,我完全无法对抗困意。

多阶段睡眠(Polyphasic sleep),亦作多相睡眠或达芬奇睡眠,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次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,以达成减少总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。这种睡眠方式是由德意志帝国科学家 J.S.西曼斯基 在1918年研究动物的睡眠行为时发现,并发现人类亦有这种睡眠方式。一般来说,成年人在24小时的日常生活阶段可以分为工作和睡眠(包括午睡)两部分,这种生活方式亦被称为“双相睡眠”(Biphasic sleep)。

数年后的今天,我再次对“睡眠”感到好奇,是什么原因让几乎所有生物都需要睡觉?

目前的主流观点是,人在清醒状态时大脑会不断积累 损伤 或者 有害物质,而睡眠是大脑修复损伤、清理有害物质的一种机制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生物有大脑这种结构,那它就得睡觉。

要证明这个结论成立,还得反证一下:有没有没脑子,但是也睡觉的生物?

Google 一下,水母就跳了出来:

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美国《当代生物学》杂志上报告说,为探究水母等没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刺胞动物是否也会睡觉,他们决定对喜欢“倒立”的仙女水母展开研究。

仙女水母会不停地收缩其环状肌肉。研究发现,它们的收缩频率白天为每分钟 58 次,而夜间则会降至每分钟 39 次。为测试这些水母夜间对刺激的反应是否更慢,研究人员将它们放置在一个垂直的充水管中,然后突然抽掉底部支撑,让它们不得不寻找新的“基地”,结果发现它们在夜间的寻找时间更长。

此外,如果夜间受到干扰,水母们白天的收缩活动会下降 17%,就好像夜里没睡好,白天需要“补觉”一样。

水母这种古老的生物已经存在了至少 6 亿年。研究人员说,只具有弥散神经系统的仙女水母也存在类似睡眠的状态,这表明睡眠状态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之前已经存在。研究人员猜测,睡眠可能是整个动物界保留的一种基本需求,但其最初如何发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。

也就是说,大脑和睡觉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完全成立。

上篇引用里提到 睡眠状态在中枢神经系统出现之前已经存在,所以我们需要把关系从大脑(中枢神经系统)进一步转到到弥散神经系统上,把结论变成:生物只要有神经系统存在,那它就会睡觉或者有类似睡眠的状态。

这里猜测一下,在清醒(神经活动)时,神经系统会不断受到损伤(主流观点是 DNA 受损),需要通过睡眠(降低神经活动)的方式来对神经系统进行修复(修复 DNA 损伤)。所以睡眠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,也许是一个自检修复的过程。

冥冥之中,似乎有无形之手操控一切的秩序。